【中华民族一家亲】蒙古族:大草原上的天之骄子

时间:2019-03-29 添加者:钱程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后改大都)。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吐蕃、大理等国长期并立和相互争夺的局面,基本上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1368年,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但是北迁后的妥欢帖木儿及其后裔仍继续使用元朝作为国号,被高丽王朝称为“北元”。北元与明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在后来的二百多年里与明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明朝为了防范北元的侵扰,修复和重筑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16世纪末叶,蒙古地区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部落,比较著名的有察哈尔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等。清王朝对蒙古各部的彻底征服先后历经100多年的时间。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告成立,成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统一区域自治的实现,真正结束了几百年来内蒙古地区被分割统治的局面,结束了这个地区长期以来民族纷争的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及本民族内部的团结,提高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自治区的积极性。

蒙古族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典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史诗。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蒙古族有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聚居或散居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比广袤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到沃野千里的河套灌区,从额济纳河畔到浩瀚的大兴安岭林区,面积共一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大兴安岭纵贯东部,阴山山脉横亘中央。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为内蒙古高原,黄河大湾以南为鄂尔多斯高原,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九百至一千三百米之间,草原辽阔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畜群以羊、牛为主,其次为马、骆驼等。三河马、三河羊、乌珠穆沁马、乌珠穆沁牛、肥尾羊以及阿拉善旗的骆驼等,都是全国闻名的优良畜种。阴山山脉自东向西包括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形成一条天然屏障,对平原的农业生产极为有利。阴山南麓是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农田遍布,素有“塞上谷仓”之称,是内蒙古的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糜子、莜麦、玉米、高粱、大豆、土豆、胡麻、油菜籽、甜菜等。河套平原是我国三大甜菜产区之一。河套蜜瓜,驰名中外。蓖麻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黄河流经西南部,得灌溉之利,盛产驰名的“黄河鲤鱼”。湖泊较大的有呼伦池、贝尔湖、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等。盛产鲤、鲫、鲢等鱼类,尤其是呼伦池,素有“鱼声喧嚣,饮马不进”之说。内蒙古境内有达不苏、吉兰泰等数百个盐池、碱湖,盛产盐碱。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铬、锰、铜、铅、锌、金、银、锡、云母、石墨、水晶、石棉等,已经探明的有六十多种。以札赉诺尔、乌达、卓子山、包头的煤和白云鄂博的铁矿最为著名。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在山林中和草原上,栖息着很多珍禽奇兽,出产贵重皮毛,还有鹿茸、熊胆、麝香、虫草等名贵药材,甘草、党参、麻黄、黄芪、小茴香、大黄、知母等中草药四百余种。素称“药中之王”的甘草,产量最大。土特产品蘑菇、黄花菜等均畅销国内外市场。其它蒙古族聚居的地区,物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蒙古族杰出人物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大蒙古汗国的创建者,被其后人追奉庙号元太祖。是我国历史上非凡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 

铁木真是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首领也速该之子,出身蒙古贵族。他所出生的年代正是蒙古各部为争夺草原、羊群、奴隶等资源而相互激烈厮杀,残酷争斗的时期。在铁木真九岁的时候,父亲也速该被敌对部落毒害,家族、部落衰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铁木真一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自古英雄出少年,艰苦的生活环境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险恶的部族关系造就了铁木真少年老成、善于筹谋的政治家气质。在母亲的帮助下,铁木真通过投靠实力强大的札木合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在此期间,他建立了自己的队伍。在成为乞颜部的汗之后,铁木真脱离了札木合,开始了一统蒙古各部的征程:1201年大败札木合,1202年消灭塔塔儿部,1203年瓦解克烈部,1204年完胜了最后一个主要对手乃蛮部。1206年,蒙古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这一年,铁木真建立了大蒙古汗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第一次以一个统一的国家形式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人终于可以暂时不再为连年的征战而流离失所了。为了实现自己高远的政治抱负,成吉思汗并没有满足于国家的建立,他的目光随即就投向了东西南北更为辽阔的土地:1207年远征西伯利亚,降服吉尔吉斯,1211年大败金兵,1213年染指中原,1221年占领中亚细亚,1222年打到了欧洲东部。至此,成吉思汗从一个没落的贵族后裔一跃而成为君临四海的天之骄子。大举兵事的同时,成吉思汗不疏文治,他创建的千户制,把农事和战事相结合,极大地巩固了地方统治。他组织创立了蒙古语,颁布了《扎撒大典》,从法制上加固了王权。

1226年在亲征西夏的途中,成吉思汗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成吉思汗竭其毕生致力于各民族的融合和中华民族疆土的扩大和牢固,其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元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之孙。 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可谓雄才大略,文武全才。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迅速平息了那里的叛乱,其军事才华初显峥嵘。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其政治抱负得以初步实现。1271,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完成了其祖父成吉思汗一统江山的宏愿。

忽必烈对汉文化多有研习和借鉴,很早他就起用了一批汉族幕僚,这对他日后治理国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政之后,他仿照汉族前代吏治设立了以中书省为最高机构的完整的国家行政架构;他任用了大量的汉族文人出任重要官职;他组织创建了蒙古文字。忽必烈还非常重视农业,他亲自组织编写了《农桑辑要》执导全国的农业生产。1294年忽必烈逝世。忽必烈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明安图1692—1765),字静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人,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测绘学家。明安图自幼好学,可谓少年得志。1712年,年仅20岁的他就参与编纂了《律历渊源》,在历法、数学、音律方面初露才华也受益颇深;1713年明安图被提升为时宪科五官正职,主管日月五星的推算并组织编制历书;1751年任翻译科进士;1762年升任钦天监监正,负责钦天监工作。明安图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其发明创造的“割圆速比例法”(见其4卷本数学专著《割圆密率捷法》初稿)。这种“割圆速比例法”,融汇中西数学的精华,达到了当时世界数学研究领域的高峰,为我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明安图研究范围广泛、著述颇多,他不仅在数学方面成绩突出,还广泛涉猎了天文、历法、绘图等项科学事业的研究,成绩卓著。他参与刻制了蒙古文天文图,主持编纂了《历象考成后编》、《仪像考成》等巨著。1755年至1760年他还曾经先后两次赴新疆考察,主持绘制了新疆西部地图。明安图的学术贡献巨大,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制图等多项科学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我国的科学史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学不辍。从1902年到省城报考洋务学堂起,开始了他的求学、治学生涯。1905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留学日本的资格,1910年毕业回国。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了辛亥革命,革命失败后为寻找救国之路赴英国留学,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学成后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开始了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尤其是地质力学的初创和教研工作。建国后面对西方学者所谓中国无油论的论断,李四光冷静地运用他所创立的地质学基本原理,在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石油分布状况和储量的基础上,直接指导了中国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和开采工作。一举摘掉了中国是个贫油国的帽子。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科学救国的理想,在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史上立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四光一生著述丰厚、成果硕然,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